【Slash】打幾份工成新常態?點解愈來愈多人做Slasher?專家教路點樣避免做到殘!

Career News By CTgoodnews Published on 07/11/2025

近年來,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與生活成本飆升,「一份正職養全家」的傳統工作模式逐漸被打破。愈來愈多人選擇同時打多份工,這種現象在英文稱為「polyworking」,在香港則多稱為「斜槓工作」或「多職工作」。


根據研究機構 Academized 的調查,52% 的美國千禧世代通過兼職或副業增加收入,其中24%的人同時從事三份工作,33%則有四份或以上收入來源。本文將深入剖析多職工作的現象成因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,以及專家提出的預防倦怠策略。


打幾份工成新常態?點解愈來愈多人做Slasher?

工作彈性模糊生活界線,心理負擔日漸沉重

當工作時間不再局限於每天八小時,而是跨越多個平台及多個雇主時,身心承受的壓力大幅增加。根據 Academized 調查,42% 的多職工作者因長時間勞動感到筋疲力盡,另有26%表示這種過度勞動已開始影響其個人關係。2025年職業倦怠報告指出,44歲以下勞工中,有五分之一因壓力或心理健康狀況請假。休閒與工作的界線被彈性工作和遠距工作模糊,員工難以擺脫「隨時上班」的狀態,導致職場壓力不斷增加。


勞動經濟學家 Janet Liu 指出,不是所有多職工作者都擁有相同的彈性與選擇權。低薪時薪制或服務業從業者面臨的彈性空間非常有限,缺乏高薪族群享有的福利,容易引發嚴重的倦怠問題。她強調,「當多職成為生存的必要而非選擇,承擔的代價必然更高。」


財務壓力推動多職成為新常態

許多人不是因為喜歡或追求多元職涯,而是迫於經濟現實,將多職視為長期的生存策略。英國的研究顯示,當地平均工資比金融危機前下降了約1.1萬英鎊,美國亦面臨實質薪資下滑的情況。在學貸壓力和薪資停滯不前的雙重挑戰下,許多年輕人選擇通過多職工作分散風險、提升收入彈性。


科技自由工作者的一例顯示,透過副業可以每年額外增加約4.5萬美元收入。除了經濟驅使,科技的發展——尤其是人工智能自動化工具及遠距工作平台的普及,也使得多職模式更易執行,減少了管理多份工作帶來的困難。


此外,愈來愈多年輕人將多職當作實現職涯自主和多元發展的途徑。許多人以主業為穩定收入來源,利用副業實現興趣或嘗試不同職涯方向,形成「多元職涯組合」(Portfolio Careers),在多重職業間靈活切換。


多職工作非問題,缺乏策略才致倦怠

雖然多職可提升收入和職涯彈性,但許多專家強調,要長期維持身心健康並有效率地工作,必須採取科學的管理策略。


專家建議以下四項策略防止因多職工作導致倦怠:

  • 選擇適合自己的多職模式

例如「主副業並行模式」(Anchor & Orbit),即以一份穩定工作作為主軸,搭配具彈性或發展潛力的副業;又或透過「多元職涯組合」方式,將多個兼職串連成完整職涯。


  • 有效管理時間與任務

運用「時間區塊法」與「艾森豪矩陣」劃分優先順序,避免頻繁切換角色造成精神疲乏。


  • 劃分工作界線

盡量分隔不同工作的時間與空間,可透過使用不同帳戶、Email 或設備來降低資訊干擾。


  • 安排恢復與休息時間

定期休息並留出緩衝時段,根據個人能量高度與低谷調整任務分配,保障身心狀態。


心理學專家同時提醒,多職工作者必須具備調整心態的能力,當感覺過度疲憊、情緒低落或效率下降時,應主動評估是否需要減少工作量,或尋求外界支持資源。


斜槓工作已經成為新常態

隨著經濟與職場結構的深刻變動,斜槓工作已經成為新常態。然而,多職工作帶來的彈性與收入的提升,亦增添身心雙重挑戰。


透過科學管理時間、劃分工作界線,並適時調整心態與工作負荷,方能避免職場倦怠,讓多元職涯成為持續成長的助力。面對新時代的工作型態,除了財務策略,更應重視心理健康與生活質素,才能在多角色身份中找到平衡。




Article By CTgoodjobs

https://resources.ctgoodjobs.hk/article/45034/SLASH-%E6%89%93%E5%B9%BE%E4%BB%BD%E5%B7%A5%E6%88%90%E6%96%B0%E5%B8%B8%E6%85%8B-%E9%BB%9E%E8%A7%A3%E6%84%88%E4%BE%86%E6%84%88%E5%A4%9A%E4%BA%BA%E5%81%9ASLASHER-%E5%B0%88%E5%AE%B6%E6%95%99%E8%B7%AF%E9%BB%9E%E6%A8%A3%E9%81%BF%E5%85%8D%E5%81%9A%E5%88%B0%E6%AE%98?utm_source=hr_member_dailynews_20251016_today_highlights_45034&utm_medium=dailynews-hr&utm_campaign=cthr&log_type=normal&log=eyJiYW5uZXJfbmFtZSI6IkhSX21lbWJlcl9kYWlseW5ld3NfMjAyNTEwMTZfdG9kYXlfaGlnaGxpZ2h0c180NTAzNCIsInNvdXJjZSI6InZpdmlhbi55ZXVuZ0Bmb3JpZGEuY29tLmhrIiwidmlzaXRvcl9pZCI6InYyMDI0MTIzMDEzMDUyMDIyMzc0NzIzMSIsInNpZCI6IjEwMzY0NzM5IiwiaXBfYWRkcmVzcyI6IjIwMy4xNzQuNDcuOTMiLCJodHRwX3VzZXJfYWdlbnQiOiJNb3ppbGxhLzUuMCAoV2luZG93cyBOVCAxMC4wOyBXaW42NDsgeDY0KSBBcHBsZVdlYktpdC81MzcuMzYgKEtIVE1MLCBsaWtlIEdlY2tvKSBDaHJvbWUvMTQxLjAuMC4wIFNhZmFyaS81MzcuMzYgRWRnLzE0MS4wLjAuMCIsIkhUVFBfUkVGRVJFUiI6IiJ9